中文导报讯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1月31日宣布,已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检体分离出2019新型冠状病毒。成功分离病毒之后,将有助于加快发病机制的分析,还有研发新型肺炎的疫苗与治疗药物。
该研究所是从感染者的喉咙等黏膜处采取样本后,使其感染其他细胞进行繁殖,然后分离出病毒的。在对遗传因子的排序进行调查之后,确认与中国公布的排序基本相同。今后将用于检查方法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该研究所还将向日本国内外研究机构分发病毒样本,以利于尽快找到抗病毒对策。
各国科学家全力“开跑”
围绕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各国科学家正全力“开跑”。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分离出了中国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并由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于1月24日首次发布了毒种信息及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等信息。
1月27日,中疾控再次发布了第一株从环境样本中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毒种的相关信息。
此外,浙江省疾控中心和广东省疾控中心也分别于1月24日和1月27日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为后续病毒研究、药物疫苗研发和快速检测试剂研制提供了基础。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在31日宣布,台湾已经可以分离出病毒,未来可望加速药物、疫苗的研发。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到底还有多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看来,现在全世界都在加紧进行疫苗的研究,很多新的想法、新的研发超脱了原来传统型疫苗的概念,但疫苗的研究不可一蹴而就。因为疫苗不是药,是对一些没有病的人进行免疫,是否有效果要经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整个生产过程都应被监督。
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备受关注。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肯定会成功,但仍需周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其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已经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通过培育可以制备疫苗。
不过,上述疫苗究竟能否在本次疫情中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上述疫苗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还须经人体试验验证、规模化生产,真正应用于病毒感染预防仍需时日,而各类被认为“可能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并未经过严谨临床试验,历史数据与个体经验并不足以证实其有效性。
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院长张军表示:一般认为疫苗的成功,必须经规范化的临床试验,用实际数据证实疫苗对人体安全、且能有效降低接种者的发病率,而远远不仅是指制备出可以申报临床试验的试验制品。
事实上,疫苗研发耗时漫长。根据中国药监局2018年发布的《一支疫苗的诞生》一文,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需经过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临床试验机构申请、注册临床试验、疫苗上市、疫苗生产、疫苗质量标准控制等过程,整个过程耗时长达8至20年。
不过,根据《疫苗管理法》,应对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国家可在疫苗行政审批环节赋予优先级。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表示,目前疫苗研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减活、灭活疫苗,即将病毒分离,通过病毒传代降低病毒活性;另一种方法则是重组蛋白疫苗,即将病毒的目的抗原基因表面的蛋白进行提取,并通过一定方式使其产生抗原蛋白,通过纯化后制备疫苗。不论是哪种疫苗研制方式,最快也需要一年时间。